“很难想象,眼前这片满眼翠绿的海岛,70多年前竟是‘风沙能吞屋’的不毛之地。”来自台湾台北的媒体人小张,近日走进福建东山县谷文昌纪念馆,在一幅幅老照片与实物展陈中,读懂了“沙岛变绿洲”的传奇故事。
纪念馆里,一张1950年代的东山老照片让小张驻足良久:画面里,裸露的沙丘连绵起伏,几间土屋在狂风中摇摇欲坠,配文“沙滩无草光溜溜,风沙无情田屋休”道尽当年的荒凉。讲解员介绍,那时的东山全年超百天刮6级以上大风,森林覆盖率仅0.12%,黄沙不仅淹没农田,甚至能钻进村民的米缸,贫困与风沙成了海岛的“标签”。
改变,始于时任东山县委书记谷文昌的一句誓言。“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展墙上的这句话,让小张格外触动。起初,谷文昌带领群众试种过多种树木,却都因风沙大、土壤贫瘠而失败。但他从未放弃,最终发现木麻黄树耐盐碱、抗风沙,便带着技术人员反复试验育苗,甚至把家搬到育苗基地,守着幼苗度过一个个风沙夜。
“干部群众一起跪在沙地里种树,连午饭都是在沙丘上吃。”看着展柜里谷文昌用过的锄头、水壶,听着当年东山岛全民治理沙荒的故事,小张难掩震撼。那些年,谷文昌身先士卒,带领东山人顶着烈日、迎着风沙,在海岛筑起一道道木麻黄防风林。十多年间,数万亩木麻黄拔地而起,像绿色屏障挡住了肆虐的风沙,森林覆盖率大幅提升,昔日荒漠变成了良田,村民们终于能在田里种上庄稼,生活渐渐有了盼头。
走出纪念馆,小张来到东山南门湾。傍晚时分,海风轻拂,岸边绿植繁茂,游客在夜市里品尝海鲜、散步聊天,热闹的夜经济与纪念馆里的老照片形成鲜明对比。“从‘沙岛’到‘绿洲’,再到如今的生态旅游岛,东山的变化太了不起了。”小张说,谷文昌和东山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不仅创造了生态奇迹,更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这份坚守与担当,值得所有人学习。
中国海峡新闻网 记者 郑凯绮 张瀚中/福建漳州釆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