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第十七届海峡论坛·第四届海峡两岸(三明)乡村融合发展论坛在三明市会议中心隆重举行。作为全国首个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三明正以“第一家园台青乡建乡创联盟”为核心纽带,让越来越多台湾青年跨海而来,在青山绿水间续写“两岸一家亲”的乡村振兴故事,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新路。

“乡建乡创需要同心聚力,更需要搭建可持续的交流平台。”首届海峡两岸(三明)乡村融合发展论坛期间,一群深耕三明乡村的台湾青年共同发起成立“第一家园台青乡建乡创联盟”,成为两岸乡村融合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多年来,该联盟持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通过举办实习营、创意设计大赛等多元活动,打破地域壁垒,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台湾建筑与设计人才投身三明乡村建设。

截至目前,三明已累计引进30支台湾团队、80余名台湾专业人才深入乡村开展服务,成功打造11个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项目、72个“陪护式”项目,三元区样板县及尤溪县新阳镇、联合镇等项目成为全省观摩示范标杆。联盟的持续发力,让台青的创意智慧与三明的乡村资源深度契合,催生出一个个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在尤溪县联合镇,台湾设计师张孟珠团队带着“微改造、小投入”的理念深耕于此。2023年联合镇入选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集镇后,团队通过立面整治、闲置空间活化,将昔日“废地”打造成青银书吧、农耕文化长廊等特色空间,既保留了乡村原味,又为村民增添了休闲好去处,让烟火气与设计感在乡村完美交融。

三元区的跨界自造团队则由闽台青年共同组建,他们深挖当地特色资源,以业态创新激活乡村活力。团队打造的“万寿岩生活圈”让闲置老房变身创意空间,设计的文创产品和集章路线唤醒了古遗址的文化价值,两岸青年地景艺术创作周更让千年文物在青春创意中重焕光彩。在他们的助力下,小蕉村构建起文旅赋能、产村融合的新发展格局,成功获评首批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泰宁县际溪村的“耕读李家”品牌更是两岸合作的典范。台湾青年张欣颐带领上趣智业团队在此深耕近十年,通过“陪护式”规划设计,引进台湾先进的乡村治理和休闲农业发展理念,落地自然教育工坊、萱草园等融合项目。同时搭建闽台交流中心,对接两岸师资人才,培育“新农人”队伍,打造出“两岸合作+政府委托+专业运作”的产教融合样板。如今的际溪村已成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年接待游客超12万人次。
文化是融合的根脉,乡建是情感的纽带。三明充分发挥“客家祖地”优势,依托联盟平台深化闽台文化交流,海峡客家文化研究与创新联盟等机构常态化开展客家文化节、擂茶交流、山歌大赛等活动,吸引76个客家社团、上千名台胞寻根谒祖。在2024年第三届论坛上发布的“三明倡议”,更将客家文化转化为融合发展的现实动力,让两岸同胞在文化共鸣中加深情谊。
三年来,三明市扎实推进试验区建设,台资企业新增106家,总投资达8.01亿元,18个项目入选闽台融合发展重点项目清单,12家基地获批闽台农业融合发展推广基地,示范推广面积2.47万亩。数字背后,是“第一家园台青乡建乡创联盟”的持续赋能,是两岸青年的携手同心,更是“两岸一家亲”理念在乡村大地的生动诠释。

如今的三明,从尤溪的田间地头到泰宁的古村巷道,从三元的文创空间到客家祖地的祭祀广场,处处可见两岸合作的丰硕成果。“第一家园台青乡建乡创联盟”正成为两岸乡村融合的“加速器”,吸引着更多台湾同胞参与到乡村振兴的浪潮中,让融合之花在三明的青山绿水间持续绽放,共同书写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中国海峡新闻网 记者 陈志成 编导 游月眉/福建三明市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