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第十八届海峡两岸媒体联合采访团来到湖南衡阳市石鼓书院,石鼓书院是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是一座历经千年的翰墨书香地,是湖湘文化的摇篮。
书院位于湖南省衡阳市石鼓区潇湘街道湘江北路69号,地处衡阳市城北蒸、湘、耒三水汇聚的石鼓山上,始建于唐元和五年(810年),是湖湘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2006年6月,衡阳市人民政府重修石鼓书院,并修建了石鼓书院广场。按修旧如旧的原则,恢复了书院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
石鼓书院广场是去石鼓书院的必经之路。在石鼓广场,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块长2.4米,宽1.8米的巨型石书。这本石头书的内容是南宋理学家朱熹在这里讲学时写的一篇文章,名为《衡州石鼓书院记》。他形容石鼓书院是“聚蒸湘之会,江流环带,最为一郡佳处。被称为石鼓书院第一绝,叫做“有书翻不动”。它的翻不动不仅意味着它是一本石头做的书而没办法去翻阅。其实更多的是寓意石鼓书院一千多年的深厚历史,非常的沉重,使世人不能轻易的将它翻动。在巨石左侧不远处,有一棵大银杏树。据说石鼓七贤曾经在这树下乘凉,喝茶,聊天。
沿着正道不远处,矗立在我们面前的是七贤的雕像。雕像中的他们或坐或站,或捧著书学习,或抚须沉思。他们气质非凡,栩栩如生。这七位贤士分别为:韩愈、周敦颐、李宽、李士真、朱熹、张栻、黄翰。穿过石鼓广场进入石鼓书院,映入眼帘的仿清式建筑就是禹碑亭,从验票口进入,过一条宽宽的石桥长廊,直达“禹碑亭”,四角重檐攒尖顶。禹碑亭这块匾额的题字是湖南文史馆馆员、原长沙书法协会主席史穆先生的墨宝。亭子正中有一块禹碑,刻有9行77字,碑文为蝌蚪文。禹碑最早见于东汉,是大禹治水成功后在南岳衡山岣嵝峰所刻,有史书为证。现存岳麓山顶东侧有一块,石鼓山南有一块。禹碑亭亭柱上题的对联为:“蝌蚪成点通;天地衍大文”。明代杨慎为禹碑作释文亦置于亭中。石鼓书院有三绝,这块碑文就是其中的第二绝,它被称之为有字认不得。
穿过禹碑亭,长廊尽头有石阶,便是石鼓书院的山门,山门其实也是古称,相当于现在学校的校门,与众不同的是其他地方门两侧用石狮,这里门侧两边各竖一石墩似鼓状。山门用篆书书对联为:“修名千佛上;至味五经中”,是国学大师文怀沙老先生的一副墨宝。抬头的匾额上“石鼓书院”几个大字是我国前任书协主席沈鹏的墨宝。
穿过山门,你会看到一个巨大的石鼓,高约2.8米,直径1.6米北魏时期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鼓高六尺,湘水所径,鼓鸣则土有兵革之事”,寓意鼓响就有战争的发生。也是石鼓书院的第三绝,被称为“有鼓敲不响”。
当我踏入书院的主大门,就彷佛穿越了时空。书院的建筑格局十分整齐,以中轴线为主,中心为天井,四周四合院式的房屋。书院内部的墙壁上,刻满了许多历史人物、古诗词等,这些不仅是传承中华文化的珍宝更是古时学子们用力永载的学习成果。这些刻字不仅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更能够让我们了解到当时的学习氛围。
在书院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许多古代文化遗物,如石碑、石雕等,这些珍贵的文物都讲述着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书院中有一个叫“琴台”的地方,这里是一个小型的音乐厅,听说不时会有音乐家在此演奏古乐,让我们感受到传统音乐的美妙。
明徐霞客赞誉称“石鼓书院兼具滕王阁、黄鹤楼名胜之优越”;与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并称中国古代四大书院,素有“衡湘洙泗”“道南正脉”之誉。
石鼓书院主要由武侯祠、李忠节公祠、大观楼、七贤祠、敬业堂、合江亭等建筑构成,总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所由私人创建的书院。石鼓书院有石鼓山唐代至清代摩崖石刻近30处。石鼓七贤是指为石鼓书院发展做出较大贡献的七位先贤,分别是创院始祖李宽、哲学文学家韩愈、李士真、理学家周敦颐、朱熹、张拭、黄斡。石鼓书院八景,指的是东营晓日,西豀夜蟾,绿净蒸风,洼樽残雪,江阁书声,钓合晚唱,栈道孤藤,合江凝碧八处景观。石鼓书院现为衡阳市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定期组织举行研学、表演、祭祀等活动。
2011年1月24日,石鼓书院作为石鼓摩崖石刻(含石鼓书院)组成部分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5月12日,石鼓书院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参观完整个书院,感触颇深。这座历史悠久的书院建筑,不仅让我们了解到古代学子的学习生活和学术成果,更令人惊叹于其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及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相信石鼓书院这样的古代学府能够激发更多的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探索,希望更多的海峡两岸同胞能够来到这里,感受祖国历史和文化的博大精深及深深的魅力。
中国海峡新闻网 记者 曾经/湖南省衡阳市石鼓区采访报
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