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南畲乡的群山褶皱里,一座由废弃铁矿重生的“天空之城”正书写着生态转型的传奇。云雾漫过悬崖泳池,矿洞回响工业记忆,梯田飘来百年茶香,景宁市那云天空之城以“非遗+农业+旅游”的深度融合模式,让畲乡文脉成为可感可触的文旅产品,在“景区带村、文旅富农”的发展路径上,奏响了山区振兴的华彩新乐章。

谁能想见,这座年均接待过夜游客超10万人次的网红地标,曾是满目疮痍的包山铁矿矿区。2018年,景宁创新提出“生态修复+业态跨界”思路,吸引社会资本15亿元投入改造,以“保护性开发”理念开启土地重生之旅。施工团队累计复垦土地8.36万平方米,复垦率达83.55%,新植苗木4600余株,为2.8万平方米矿区披上绿装。他们就地利用废石材料,将畲族传统夯土技艺与悬崖、山林、云水等自然元素相融,打造出悬浮书屋、矿洞博物馆等特色空间,昔日矿井矿道变身地心侏罗纪、秘境艺术市集等沉浸式体验区,让工业遗产在生态修复中焕发新生,项目成功入选全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换典型案例。
文化是文旅融合的灵魂,畲乡非遗在创新表达中焕发新生。走进景区的畲族非遗工坊,凤凰彩带编织、银器手作、菌菇泥塑等体验活动,让游客亲手触摸“山哈文化”的温度。畲族婚俗展演、民歌对唱常态化上演,“畲族公主”旅拍成为年轻游客追捧的潮流,让非遗文化从展台走进生活场景。文化与农业的碰撞更催生出独特魅力,景区串联敕木山古茶道、惠明寺禅茶文化打造茶旅专线,游客可参与“祭茶喊山”古俗,亲历采茶制茶全流程,在畲语茶歌的悠扬曲调中,感受“茶以山名、山以茶显”的千年底蕴,“非遗+农业”的深度绑定让文旅体验更具质感。

业态创新是共富路上的核心密码。景区构建起汤泉、旅宿、康养、艺术等八大业态体系,为亲子家庭提供农耕研学,为年轻人打造悬崖露营、星空派对,以森林康养吸引中老年游客,实现“全龄可参与”。依托四季农耕与民俗特色,景区打造全季节文旅IP:春季采茶制茶、夏季避暑康养、秋季丰收节庆、冬季温泉赏雪,“一季一主题”的运营模式大幅提升游客复访率。截至2025年前三季度,景区接待过夜游客9.4万人次,同比增长约10%,直接提供500余个就业岗位,本地员工占比超七成,更间接带动周边千余个就业机会,推动农户发展民宿、农家乐和农产品销售,形成“景区带村、文旅富农”的良性循环。
从生态“伤疤”到共富样板,景宁那云天空之城的实践证明,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可以相得益彰。这座悬崖上的文旅地标,以“非遗+农业+旅游”的融合模式,让畲乡的青山绿水真正转化为百姓增收的“金山银山”,也为山区县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生动样本。
中国海峡新闻网 记者 曾梧炫/浙江省丽水市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