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9日(农历六月十五),厦门丙洲岛昭应庙香烟缭绕,一场跨越五个世纪的家族盛会在此上演。来自两岸及海外的丙洲陈氏宗亲齐聚一堂,共赴开漳圣王谒拜之约——这场延续521年的仪式,不仅是信仰的传承,更是一个家族跨越山海、血脉相连的生动见证。
丙洲陈氏的故事,始于明代洪武年间。始祖陈永兴(有瑞)号居义,于明永乐十二年携子复道迁居丙洲,以养鸭为业扎根海岛。这位生于1379年的开拓者,或许未曾想到,自己播下的家族种子,会在六百余年里茁壮成长,枝丫延伸至全球各地。
弹丸海岛的生存不易,反而淬炼出家族坚韧的品格。因淡水资源匮乏,世代以海为生的丙洲人,将"走出去"刻进了基因。明成化五年,三世直玄公派系开启外迁序幕:长房文英迁居鹭岛薛岭,次子文直在同安形成"二甲陈",三子文静扎根洪塘石浔,四子文授分居枋湖与丙洲。此后数百年,族人或为避海患迁向南安、晋江,或因功名远徙东北,更有远渡重洋在马来西亚开枝散叶者。如今,仅永春外碧支系便有近八千后裔,黑龙江宁古塔"二甲陈"族人近三千,台北社子岛、北投等地的枋湖后裔逾万人,全球宗亲总数已难以精确计数。
家族的凝聚力,在信仰传承中愈发鲜明。丙洲与开漳圣王陈元光的渊源,可追溯至明弘治甲子年(1504年)。当年,三世直毅公作为建庙理事长,与十余位陈姓族人及李、谢、郭等士绅共同将昭应庙改为圣侯寺,主奉开漳圣王。庙宇名号虽在清代改回昭应庙,却始终是宗亲心中的精神地标。
近年来,这份血脉羁绊愈发紧密。台北与厦门相继成立宗亲联谊会,寻根网站架起两岸沟通桥梁。每年海峡论坛期间,台湾宗亲组团返乡谒祖,在昭应庙前的石板路上,在泛黄族谱的字里行间,触摸共同的历史记忆。2021年"厦门同安陈元光文化促进会"的成立,更让这份跨越海峡的亲情有了更深厚的文化依托。
从丙洲岛的鸭棚到世界各地的家园,从明代的迁徙路到今日的寻根潮,丙洲陈氏用五百年的坚守证明:无论走多远,根的方向永远清晰。当海内外宗亲在昭应庙前共同叩首时,那一声虔诚的祈福,正是血脉最动人的共鸣。
中国海峡新闻网 记者 陈志成 通讯员 陈勇猛/厦门市思明区综合报道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