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漳州高新区靖圆片区的东墘社,现代楼宇的环抱中,一座飞檐翘角的古建筑静静矗立。近日,笔者走访此地时偶然探寻到这座名为"清元堂"的庙宇,其斑驳墙体与门楣上苍劲的"清元堂"三字,无不诉说着近千年的岁月沧桑。这座在村民口中"比村头古树更年长"的古庙,不仅香火千年未断,更藏着闽南民间信仰中罕见的"帝王规格"供奉之谜。
一、古刹藏村社:村民记忆里的"龙袍神像"
"打小就听祖辈说,这庙的历史能追溯到很久远的时候。"东墘社村民王先生指着庙前需三人合抱的古树告诉笔者,即便在动荡年代,村民们也会悄悄来此祭拜,让清元堂的香火延续至今。
庙内最引人注目的,是主祀的"大使爷"神像——头戴帝冠、身着龙袍、手持黄符令,这般"帝王规格"的供奉在闽南民间信仰中极为罕见。"这可不是随便穿的,里面藏着杨大郎'代帝赴会'的壮举。"村里的老人谈及神像,总会念叨起那段刻在庙内碑刻上的历史。二、历史溯源:杨大郎"一日天子"的忠烈传奇
清元堂主祀的"大使爷",实为北宋杨家将长子杨泰(杨大郎)。公元986年宋辽"双龙会"之役中,杨大郎因容貌与宋太宗相近,主动请缨乔装代帝赴会。在金沙滩的埋伏中,他先射杀辽帝天庆梁王,后为掩护父亲杨令公及将士突围,力战至最后一刻,忠烈殉国。民间因此称其为"一日天子",以彰显其代帝赴险的牺牲与荣耀。
这段忠义故事在历史中不断传承。1279年崖山海战后,开闽王氏族人迁居东墘社,将杨大郎的忠勇精神与家族"保境安民"的信念融合,塑大使爷金身、修建清元堂供奉。特别的是,堂内同时配祀开闽三王,形成"家庙文化+民间信仰"的独特模式,这种将家族祖祠与英烈崇拜结合的理念,在福建民俗文化中堪称孤例。
三、文物价值:建筑与信俗中的历史密码
漳州市文物管理办公室文博研究人员鉴定发现,清元堂的石柱础、斗拱等构件带有明显宋代特征,大殿"抬樑式"樑架结构与《营造法式》记载的北宋建筑规制高度吻合。进一步印证了其千年传承的脉络。
"帝冠龙袍象征'代帝赴会'的牺牲,黄符令与五方龙旗代表护佑安民的责任。"专家表示,"一日天子"的供奉规格,本质是民间对忠义精神的极致推崇。如今,以这一信仰为核心的信俗已形成完整体系,包括春秋大祭、神像巡境、传唱杨家将故事等仪式。
四、保护与传承:让千年精神根脉延续
面对这座千年古迹,如何在保护中活化成为新课题。据了解,截止目前,漳州市高新区尚未将清元堂纳入"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庙宇需进行抢救性保护。 "在潮湿的闽南地区,能保存下宋代风格的木构建筑极为难得。"原漳州市文管办主任、文博研究员杨丽华指出,清元堂的柱础为覆盆式,柱径比例与樑架结构均显早期建筑特征,更特殊的是,它还是台湾数十家杨家将庙宇的祖庙,对两岸文化交流意义深远。她建议,应借全国第4次文物普查之机,将其纳入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及时修缮渗漏的屋顶与虫蛀的木构件。
与此同时,村民也期望在乡村振兴项目规划建设中 应按照文物保护法 文保资质设计规划当进行合理调整。东墘村民正尝试将信俗文化与乡村旅游结合:在庙前广场打造"杨家将忠义文化长廊",定期举办非遗展演;开发"大使爷文创IP",让千年信俗以传统 + 时代文明的精神面貌新形式走近年轻群体。
观着这座千年古庙的墙砖,每一块都带着先民的智慧故事。夕阳下,清元堂的檐角犹如一对燕翼指向天空。这座千年古庙如同一位智者,既守护着"代帝赴会"的忠烈记忆,又在新时代的土壤中孕育着文化传承的新可能。当"杨家将"的故事以信俗为载体继续流淌,东墘社的村民们知道,这不仅是对先辈的告慰,更是给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根脉。
中国海峡新闻网 陈志成 /漳州市高新区综合报道
上一篇:锤炼党性守底线 砥砺初心建新功
下一篇:没有了!